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2节(1 / 2)





  前年,了因禅师圆寂,让徒弟转交给陆青一包东西。陆青打开一看,里头是几本册子和一封书信,均是了因禅师手迹。陆青先读了那信,了因禅师嘱托他寻机设法劝解救拔宫中太傅杨戬。陆青读后,不由得诧异而笑。然而,等他读完那几本册子,却再笑不出来。

  了因禅师负疚于自己当年所为,那心病始终横梗于心,后来无意间得知,草药杨家因被骗买那块田,家道败落,次子杨戬入宫做了内侍。他推测年龄,那张田契正是杨戬藏到院墙外石头下的。

  了因禅师深知因果,得知这消息后,越发惊惧愧惭。他见佛经中虽反复言及因果,却未有哪一部细述过因果变化。他便回到襄邑县皇阁村,从头细细追寻那假田契在杨戬身上所造因果。他寻访到杨家邻人故旧,拜问过杨戬姊姊,又一一寻见了几位宫中老内侍,前后耗费数年工夫,细细写下杨戬这五十年生平所为。

  杨戬兄弟三人,他排在中间,自幼便被父母轻视。因那假田契,家败之后,他父亲将他卖入宫中。到了宫里,杨戬被分到御药院,任清扫之职。他沉默少言,只和一个叫姚辛的小黄门常在一处。姚辛在厨房做杂活儿,每日饭时,由姚辛给众人舀饭。另有一个小黄门名叫朱瓒,性情强横,又会巴附上司,时常借势欺辱他们这些瘦弱者。

  杨戬十二岁那年,同班的一个小黄门因识得文字,被迩英阁墨监选去做小墨侍。朱瓒见那个小黄门升进,气恨不过,从御药院里偷了些药,强逼姚辛第二天给那小黄门投到饭碗里。那小黄门吃了那饭,肚子顿时烧痛起来,一眼瞅见姚辛神色不对,便知自己被下了毒,正巧旁边案子上有把剁肉刀,他便抓起刀去砍姚辛。姚辛被砍死前,大声说出朱瓒,那小黄门又去砍伤了朱瓒。那墨监见小黄门被毒死,出了院门,正巧听见杨戬在角落里背诵《孝经》,便将杨戬带去做了墨侍。

  朱瓒被砍成重伤,因年纪小,未被处斩,撵逐到瑶华宫清扫茅厕。那瑶华宫在皇城外,是贬逐后妃之地,如今哲宗皇帝的孟皇后仍废居在那里。了因禅师寻到朱瓒,从朱瓒口中得知,当年朱瓒偷的是巴豆,想让那小黄门腹泻,捉弄他一回,并未想毒死他。不知为何,姚辛竟换作了半夏。半夏能令人变哑,重者致死。可姚辛只在厨房做杂活儿,从未去过御药院,更偷不到毒药。此外,那天饭前,姚辛本在剁肉,杨戬过去帮他,姚辛便去做其他活计。肉剁好后,送进了厨房,刀却留在了木案上。

  了因禅师在册子上记道:杨戬生于草药之家,自幼识得各般药材。入宫又于御药院当差,极易盗得半夏。姚辛与杨戬交好,下药之事,杨戬事先知否?留刀于案,诵《孝经》于院外,巧合乎?十二岁少年,能有此心机?

  杨戬到了迩英阁做墨侍,三年后,那墨监自尽身亡。杨戬替了他的职任,升作墨监。

  了因禅师寻到那墨监宫中一位老友。那老内侍已经年过七十,在宫外延庆观中寄居养老。说起当年墨监之死,那老内侍讲起一件旧事。当年神宗皇帝病重,立继之事争议不决。神宗同母弟吴王赵颢素有才学威望,诸位重臣皆欲推举他继承皇位。赵颢也屡次进宫探视神宗病情,高太后觉察其用心,下令禁止赵颢进宫。赵颢为打探内情,便设法买通了那墨监,为其传递消息。那墨监出入不便,便寻见这老友,替他传信。两人商议好,墨监将密信藏在花园假山石洞内,洞口插一片竹叶为号。他这好友传递了许多次,然而最后一次去时,洞口虽插了竹叶,却不见有信。接着,那墨监便自尽身亡。

  了因禅师在其后记道:墨监自尽,应缘于密信,定有人窃取威逼于他。此人可是杨戬?

  杨戬升任墨监后,神宗皇帝旋即驾崩,哲宗继位。哲宗那时年仅九岁,被皇祖母高太后严教,日日在迩英阁听馆阁大臣讲书。他因厌烦走神,打碎了一只御砚。杨戬当时正在一旁侍立,哲宗皇帝便将错归罪于他,杨戬因此被罚逐到南班净司。杨戬患有哮症,每日倾倒搬运粪水,其苦可知。

  净司分为南、北二班,但都住在西华门内角上一座院落中。北班一向轻视南班,二班之间时有冲突。两年后,北班净司发生一桩祸事。北班因属内苑,多是皇帝后妃寝院,马桶倾倒过后,得用净水冲洗一道。祸事便出在这净水上。运送粪水,三人分作一拨,两人推车,一人倾倒。那时正是冬天,天亮得晚,北班净司其中一拨,用水冲过马桶,各院宫女提进去后发觉手有些痒痛,就着灯光一瞧,马桶尽都被染红。此事自然非同小可,内府立即率人到净司院子里查办。那三人全都跪地喊冤,班头说一定是南班之人嫁祸。南班人立即被尽数叫来盘问,其中独缺了一个小黄门,名叫邓六。最后在后院井中找见其尸首,被断定为畏罪自杀。北班人虽免了罪,却被逐出皇宫,发配到牢城营。南班之人,细选了一些转入内苑,杨戬便在其中。

  了因禅师寻到杨戬当年净司的一个伙伴,已年过六旬,出宫回乡。他和杨戬、邓六同在一拨。祸事发生前一晚,他记得邓六和杨戬半夜先后都出去净手。第二天内府来追查时,邓六和杨戬皆不见人,后来杨戬出现于屋角。

  了因禅师记了一句疑问:莫非又是杨戬所为?

  杨戬去了内苑,因送粪水到后苑花圃,遇见一位老花匠。老花匠见他懂得用粪施肥,便请求圃监将杨戬转拨到花圃,做了他的徒弟。

  几年后,花圃又发生一桩祸事。那老花匠年年为高太后寿诞培植一株绿牡丹,那年到了太后寿日,圃监清早先查看过那绿牡丹,等太后身边内侍来搬取时,却发觉那株牡丹竟被人割断。花匠一时慌怒,去责问圃监,两人争执起来。圃监愤恼至极,将花匠一把推倒,撞死在了石阶上。圃监因此被判徒刑,发配至陕西。幸而杨戬学种了一株绿牡丹,因此被升拔为圃监。

  了因禅师不惮路途遥远,去陕西寻见了那圃监。圃监说:自己当年的确有些嫉妒那花匠得高太后恩宠,因此时时有意为难,但绝无胆量去割太后牡丹。他那日气恼,是由于另一桩事。那时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旧党司马光,贬了新法派宰相蔡确。蔡确出自安州,游览车盖亭,写下十首绝句。旧党之人捏造其诗深怀怨怒、诋毁太后。蔡确因此又被贬往岭南,不久便患病身亡。那圃监是安州人,车盖亭是安州最负盛名之景,因魏文帝“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诗句得名,相传李白常在此下棋。他将蔡确那十首诗抄在一页纸上,夹在一本佛经里,无人时偷偷吟咏一回,以解思乡之苦。那天,他到处寻不见那张诗纸,却发现那本佛经上留了个泥手印。他顿时想到那花匠常日用手扒泥,难得洗手。正在那时,花匠奔进来责问牡丹被割之事,两怒交集,他才失手打死了花匠。事后,他才想起来,那花匠一字都不识。

  了因在其后写道:两人相争,杨戬得利……

  杨戬自任了圃监后,着意留意宫中各位后妃喜好,时常送去各人最爱之花,因而深得哲宗孟皇后欢喜。绍圣三年,孟皇后幼女夭折,其养母近侍为解其悲痛,请了尼姑进宫作法祈福。当时有位刘婕妤深得哲宗皇帝宠爱,便借此称孟皇后行巫蛊邪术。宫中兴起大狱,皇后宫女内侍尽都被掠谤逼供,杨戬也牵连其间。随后,孟皇后被废,贬囚瑶华宫,刘婕妤则册立为皇后。

  了因寻访当年皇后内侍,其中一个说,杨戬起先并未牵连进来,是受刘婕妤指使,诬告孟皇后。

  不久,哲宗皇帝病崩。哲宗次弟为端王赵佶,此前时常寻机亲附神宗皇后向太后,却因入宫不便,便说动杨戬为其内应,借献花之机,屡进美言。哲宗驾崩,向太后不顾大臣异议,立端王为帝,是为当今官家。杨戬也由此登上青云,时年二十八岁。

  次年,杨戬头一回归家。他父亲家道不及当年,三代人仍同居共爨,屋宅有些窄挤。杨戬出钱置买了一座大庄宅,让父亲兄弟搬进去。几个月后,那宅院不慎着了火灾,一家数口尽都命丧火中。杨戬姊姊于数年前也已病故。至此,杨戬在这世间再无亲人。

  此后之事,陆青大致都听闻过,便回头又读了一遍那封书信。了因禅师托他寻机劝解杨戬,令其改过向善,以消解多年因果。陆青不由得摇头笑叹,仅看杨戬成年之前那几桩行径,其用心之毒、机谋之深、手段之高,已是人间罕见。近二十年来,又一路高升,位极人臣,历练自然越发深厚熟滑,哪里是一番言语便能劝解得了的?了因禅师在世时,自然苦心劝解过多次,这如同舀来几瓢水,妄图浇熔一块铁。

  陆青便将此事丢到一边,更怕再有此等闲事来扰。多一事,便多一桩因果,便会牵连出许多烦恼。若欲解因果,莫如少生事。于是,他索性躲到西郊,向一家农户买下这座小院,关起门来睡觉、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