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胡善祥第63节(1 / 2)





  我压抑了二十二年,好容易熬到今天,就不能开心一下吗?洪熙帝对张皇后不满。

  张皇后心灰意冷,这二十二年年来,只是你一个人有压力吗?夫妻一体,我也一样啊,我若嫉妒,你怎么可能有十个儿子、七个女儿?

  我与你共患难,到了富贵的时候,你就开始嫌弃我啰嗦嫉妒不体贴。

  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体,都三百多斤了,腿都瘸了,脚也是烂的,还夜夜吃夜宵,睡美人,不知节制,你是那种能够夜夜做新郎的毛头小伙子吗!

  我都是为你好,你还怨我不贤惠?

  张皇后心中一片怨气,也只敢对着利益一体的儿媳妇胡善祥发发牢骚,她以前总是可怜胡善祥不能生儿子,现在又觉得,自己生了三个儿子又如何?

  丈夫不体贴,不尊重,还不如胡善祥过得舒坦。

  公婆之间的事情,轮不到她一个儿媳妇置喙。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胡善祥默默的听着,并不插话,任凭张皇后发泄怨气,

  在婆婆说话的时候,胡善祥在烹茶,她在碟子里放了些茉莉绿茶,将一个茶盅倒扣在茶叶上面,然后点燃碟子下的蜡烛。

  烛火慢慢烘烤,就像厨房做熏肉似的,将茶香熏在茶盅里头。琢磨着火候差不多了,胡善祥将茶盅取出,摆正,注入温水,递给张皇后。

  这样的“茶水”有茶香,喝起来满口余香,但不伤脾胃,也不会影响睡眠,最适合身体正在步入衰老的长辈。

  一杯喝完,茶叶弃之不用,再换新茶熏茶盅。

  张皇后一面倾诉,一面喝茶,终于说完了,胸中舒坦了些,那股无名火也压下去了。

  张皇后以前觉得胡善祥话少沉默,现在觉得话少也有话少的好处。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坐着聆听,好像泰山崩了也不会动摇分毫,冷静自持,让人莫名安心。

  给张皇后请安完毕,胡善祥回到端本宫,穿着素服的朱瞻基也刚刚回来,脸色如常,但是六年夫妻,她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火星。

  胡善祥问:“从钦安殿来?”洪熙帝不喜欢乾清宫,总觉得这里还残留着父皇的影子,目前住在钦安殿。

  洪熙帝一直生活在父皇的阴影下,当了皇帝之后,推出洪熙新政,许多新国策和太宗皇帝反着来。

  太宗皇帝重视航海,屡屡派出郑和太监太监下西洋。洪熙帝下令停止航海,连造到一半的大宝船都停工了,成为一堆废木头。

  太宗皇帝对侄儿建文帝时期拒绝承认自己正统帝位的大臣们杀伐决断,毫不留情。洪熙帝则下令特赦,善待建文旧臣和家人。

  太宗皇帝五次御驾亲征,以攻为守。洪熙帝下令严防死守,不提北伐。

  但是朱瞻基是爷爷带大的孩子,更认同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父子政令不和。

  以前父子齐心协力保护东宫和皇太孙宫的储位,有相同的目标、共同的对手,自是父慈子孝,现在日子好过了,却生出了矛盾。

  “嗯。”朱瞻基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和最信任的在一起,不用戴面具了,一拳砸在案几上,“父皇说,他要迁都。”

  胡善祥以为丈夫气糊涂了,说道:“这不已经迁到北京了吗?”

  朱瞻基叹道:“父皇说要再迁回南京去。”

  这……胡善祥听了,一阵无语,皇家真能折腾啊,“所以你和父皇有所争执?”

  朱瞻基说道:“父皇是君,也是父,我怎么敢和父皇争吵。我只能劝,说都城在京城的各种好处,南京的种种不合适。太宗皇帝为了迁都,已经付出无数银两、民力,再迁回去,多年心血白费了。何况南京的宫室是填平了燕雀湖建的,地基不稳,宫室多有塌陷,损毁,回去还要重新,修了将来还得塌,怎比得北京地基沉稳,可住千百年。”

  “可是父皇不听,他不喜欢北京,不适应北方的气候,说太宗皇帝迁都劳民伤财,本就是错误。否则怎么会在迁都第二年紫禁城刚修好的三大殿就遭遇雷击烧成灰烬呢?这是上天示警。我为太宗皇帝多说了几句,父皇就发怒了,要我回来反省。”

  张皇后和太子母子两个都受了洪熙帝的数落,都在胡善祥这里倾诉。

  明明都一起升职了,日子却都不好过。

  胡善祥说道:“当太子,你还是得学父皇。父皇以前怎么做,你现在怎么做。”

  胡善祥提笔,写了个“忍”字。

  话虽如此,做到却很难,朱瞻基说道:“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父皇把都城又搬回南京?太宗皇帝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胡善祥说道:“别着急,以太宗皇帝的魄力和手腕,迁都都用了十几年,父皇的新政以休养生息为主,这事一两年是不可能办到的。若说北京的三大殿雷击起火是上天警示,那么南京的皇城呢?”

  朱瞻基说道:“可是南京皇城只是地陷坍塌,并没有起火。”

  胡善祥笑道:“这个可以有啊,就在打雷那天南京皇城某个空殿起火了,谁知道是雷击的,还是人为的?既然都是上天示警,那就不用搬回去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少上天警示这个理由就站不住脚了。”

  朱瞻基当即密令心腹去南京旧皇城,在打雷那天放了一个火,烧了半个宫殿。

  南京旧皇宫雷击起火的消息传到紫禁城,朝廷吵成一团,有支持迁回去的,也有反对的。

  洪熙帝铁了心要迁都,他干脆六部所有的印章都收回去,加了“行在”二字,“行在”的意思是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虽然现在暂时无法回迁南京,但是洪熙帝在名分上否认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

  朱瞻基自是反对,父子矛盾加剧,加上郭贵妃最终频频吹枕头风,洪熙帝对不听话的太子有了疑心,说道:

  “你麾下幼军是太宗皇帝时期建立的,为的是你在北京监国时保护你,现在紫禁城二十四卫皆已具备,幼军冗余,国家连重修三大殿的钱都没有,就没有必要再耗费银两养着他们了,给些遣散费,就地解散吧。”

  第97章 齐心 朱瞻基在迎回太宗皇帝遗体时曾经……

  朱瞻基在迎回太宗皇帝遗体时曾经手握几十万北伐军,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他一进京就全部交给太子了。

  所以朱瞻基唯一掌控的军队只有幼军。幼军对他而言意味太多东西了,这是皇爷爷留给他的“遗物”、这是他由衰转胜的拐点、这是他隐姓埋名身先士卒,亲自训练的军队、这也是他和胡善祥配合默契的开始,有太多美好的记忆。

  幼军都是些无田也无产业的底层流民。他们现在除了操练,不会干别的,手里的遣散费会很快用完。

  有些幼军这几年已经在京城娶媳妇有孩子,落地生根了,这时候赶他们走,多少个家庭要崩溃。

  洪熙帝突然要求他解散幼军,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求他肯定无用,还会让父皇更加忌惮自己!